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委不断守正创新,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坚持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积极拓宽实践育人有效渠道,凝练构建了“两融合”“三对接”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五年来,学生志愿者累计注册人数2473人,其中志愿中国注册2289人,齐鲁壹点省级志愿平台注册184人,志愿服务总时数达5万余小时,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人数超过500余人,服务对象超过1万余人,志愿服务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校企社对接,打通多方协同育人边界
“风信子支教队的年年赴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山东师范大学对基层教育工作的支持与帮助,是村校之间浓厚情感的独特联结,”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新河镇副镇长对山东师范大学风信子支教队表示了极大的赞许。五年来,每当蝉鸣响起、芙蓉绽放,生科院青年志愿者小老师们一定会如约而至。在新河镇翟哥庄村,志愿者们为孩子们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同时,还开设了文学鉴赏、手工剪纸、思维游戏、生物科普特色课程。而这只是生命科学学院志愿者队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院主动走出去,整合各类育人资源,打通多方协同育人边界,分别与巨野县教体局、山东省实验中学、滨州市无棣县柳堡镇、日照苔藓研究院等组织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大大推动了校内外育人体系的融会贯通,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提供有效支撑。

平台对接,优化顶层设计育人方案
为了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志愿者专业素养,生命科学学院积极寻求与校外平台的合作,先后与“无痕中国”公益组织、山东省博物馆、禁毒馆、齐鲁壹点等平台合作,打造志愿者赋能小课堂。
2015年6月启动公众“无痕环境公益课堂”以来,生命科学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无痕中国支持下,连续五年风雨无阻参与和承担大明湖无痕环境公益课堂、无痕观鸟公益活动,累计20场;在济南市天下第一泉景区、多个社区和中小学校,为济南中小学生和普通市民提供无痕课堂教育课程50余场,参与公众超3000人次。此外,学院禁毒先锋服务队在山东省禁毒预防教育展览馆接受专业培训后担任青年讲解员,在齐鲁晚报支持下为山区孩子提供科普云课堂...近年来,学院立足优势资源,开发校外平台资源,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建立能够满足学生综合培养和成长需求的长效化合作机制。青年志愿者们在躬身实践中实现知识内化、增长本领,实现了专业知识第一课堂与实践育人第二课堂的有效联动、平台赋能与志愿服务育人的双向奔赴。

专业技能与志愿服务相融合
“在唐代,工匠制作胭脂的原料是什么?小朋友们知道吗?是一种植物,它的名字叫红蓝花!”11月30日,生科院青年志愿者通过壹点公益献爱心,为济南市长清区偏远山区学子传授生物科普知识,赢得广泛好评。志愿者们用爱心与专业知识开阔孩子们眼界的同时在他们心中也种下一颗探索的种子。
青年志愿者李佳欣深有感触地说,“在一次次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将植物科普传递给他们,我感到非常荣幸、开心!那份成就感与满足会伴随我一生,也希望通过我们的科普公益课能让孩子们喜欢上生物这门学科!”参与到本次科普课堂的小学生向志愿者说道:“我很喜欢老师们带来的这堂课,我感觉自己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比如水稻是怎么生长的,什么是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我希望老师们还能来给我们上课。”而像这样的课堂,在青岛市平度市新河镇翟哥庄、潍坊市昌邑市北孟镇、滨州市无棣县柳堡镇、巨野县陶庙镇等30余所中小学,都有生科院青年志愿者们的奉献耕耘的足迹。广大团员青年通过志愿服务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消除了学习中的疑惑。通过支教和科普课堂,志愿服务和专业能力提升紧密融合,使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学校专业知识第一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大大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审核人:师静
原文链接:https://www.qlwb.com.cn/detail/22825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