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共青团济南市委发布“2022年度济南市五四典型表扬通报”,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守护黄河生态”志愿服务项目位列其中。该服务项目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先后在齐鲁大地沿黄9市18区、县多个乡镇街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时长达1600余小时。该事迹曾被中国环境报、大众网、闪电新闻等30余家媒体报道。

在服务奉献中助力新时代发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要求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2022年,地理与环境学院党委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直属机关党委发起
“‘保护黄河生态、落实国家战略’志愿服务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旨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志愿者利用3年时间走遍省内沿黄河9个地级市的25个县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同时,发挥党建带团建的思政引领作用,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宽社会实践育人渠道,在志愿服务行动中为青年学子扣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粒扣子”,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提升本领、厚植家国情怀,坚定为民思想。
2022年5月,在该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上,一支支由专业教师、青年学生、生态环保工作者等组成的“守护黄河生态”志愿服务队迅速组建。经过认真筹划、精心准备,各志愿服务分队相继前往山东省内沿黄9个地级市,联合当地生态环境局,以“九个一”为主要内容,开展丰富多彩、务实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通过科普宣讲,向滩区学生普及生态保护基础知识,为孩子们内心埋下“保护母亲河”的信念种子;通过调研、考察流域生态问题、防洪工程安全性问题,为下一步科研实践教学奠定基础;通过走访街头村尾,发放《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和《低碳环保小知识》宣传手册,增强黄河滩区居民环保意识;通过讲解并张贴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明白纸,加强群众守护黄河生态行为的法律意识……在当地生态环境局指导下,志愿者们还沿黄河河段巡查堤岸沿途是否存在违法排污、非法捕鱼和乱倒垃圾、废弃杂物等现象,开展净滩清废活动。
“保护母亲河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希望以此为契机,呼吁大家共同为保护母亲河、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引导并带动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母亲河、爱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相信我们点滴的努力会让母亲河更美丽,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为我们的行动更加美好。”第九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获得者、地理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副主任徐飞副教授带领学生在济南市历城区服务时如是说。
截至目前,这些志愿服务队共计800余人次先后走进18个区县近50个街道(乡镇),开展生态文明宣讲30余场、院落环保小课堂12场,清理河道总长度达20余公里,直接服务2000余人,发放环保公益短信2亿余条,宣传辐射沿黄5000万群众。一次次务实有效的志愿服务行动,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沿黄群众的广泛好评。
在真学真思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地理与环境学院党委、团委还组织志愿者们参观当地红色纪念馆和黄河滩区搬迁展馆,走访慰问黄河滩区困难群众,了解当地高质量发展成果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志愿者们考察黄河不同河段的水文地貌,了解黄河文化及滩区脱贫搬迁工作,学习并感悟先锋模范精神,深刻感悟黄河沿岸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优质的“思政育人元素”精准注入每一位志愿者的内心,成为了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
站立在梁山县赵堌堆乡黄河滩搬迁社区翠屏家园的中心广场上,研究生党员秦孟渔望着高楼林立的居民楼和机器轰鸣的家居产业园,眼中尽是自豪之情。作为“守护黄河生态”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他已先后走进济南市槐荫区、济宁市梁山县、东营市垦利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守护黄河生态’志愿服务活动圆了我将专业所学服务于生态环保事业的梦想。走进黄河滩搬迁社区、参观搬迁纪念馆、听群众讲搬迁前后的生活对比,从群众的笑容中我真正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真谛。”秦孟渔感慨地说。
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用心服务、真情体验,获得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他们纷纷表示,能参与如此富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国家战略作出贡献,倍感荣幸和自豪。
“我们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力图打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行走的思政课堂’,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实现党的建设、专业学习和实践育人的有机统一。”地理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钟秀芳如是说。
在教学相长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青年,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地理与环境学院党委、团委为扩大受教育覆盖面,引导青年学子真正认识到“守护黄河生态”志愿服务行动的重大意义,在师生志愿者们返回学校后,及时收集活动照片和视频,并通过组织座谈、征文、演讲等多种形式,鼓励师生畅谈实践感悟,以此深化育人效果。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地理与环境学院还精心制作了专题图文展,并组织青年学子以党支部、团支部为单位进行深入学习观摩。同时,他们还制作了18期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推文,在该学院网站和公众号上陆续推出。正如该志愿服务队成立之初所设想的那样,这种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教育形式,为学院培养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拓宽了教育路径和育人渠道。
近两年来,该学院思政辅导员、2023年全国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欧阳德龙以此志愿服务项目为载体,开设并主讲的《黄河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指导》课程成为全校特色公选课,在开课第一学年就取得了良好反响。该学院团委打造的“绿动齐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宣教服务项目”荣获第四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守护黄河 泉城行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宣教服务项目”荣获第四届济南市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学生志愿者郑环宇等人的“‘绿途’·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教育的探索者”创新创业项目荣获2022年第八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一项项丰硕的成果,是“守护黄河生态”志愿服务行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推进的最好体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下一步,学院党委将积极引导师生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自觉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团员的引路人。同时继续把握好全环境立德树人这条主线,丰富志愿服务教育内容、创新服务形式,宣传好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成就,持续提升沿黄群众的生态环保理念,自觉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审核人:陶艺
原文链接:http://sdnu.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html?doc_id=412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