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必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守住拒腐防变防线,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高校共青团干部紧密结合思想工作实际,坚守信念,锤炼品格,练好本领,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在共青团工作一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共青团干部要在理论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常修常炼、常悟常进
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校共青团干部是密切联系青年大学生的骨干核心,是离大学生最近的人,要成为大学生的思想之友、信仰之师,就必须坚持育人先育己,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和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断增强自身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常修常炼、常悟常进,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要用好“鲜活的教材”,充分利用校内外红色育人资源、先进典型教育资源,上好青马微课堂,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建党百年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在感动感悟中砥砺信仰、追寻初心。要优化理想信念教育模式,让团校学习“活”起来,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积极探索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真正打造有营养、有滋味、有风景、有活力的“思政课堂”。
二、共青团干部要在党性教育中筑牢宗旨意识,为民所需、为民造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共产党人只有党性坚强,摒除私心杂念,才能为民造福。对于高校共青团干部来讲,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青年学生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为学生办实事,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行学生之所盼,让学团工作深入学生内心。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还要求高校共青团干部在思想引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中,积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实践逻辑。“一切为了学生”并非只是口号,它需要我们以真心真情关注学生学业生活,让工作更有温度;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好他们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做好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督促指导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要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关心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疏导心态不佳的学生,引导学生保持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三、共青团干部要在思想观念上守住初心守牢拒腐防变防线,正心明道、怀德自重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看清一些事情该不该做、能不能干,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高校共青团干部要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守住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和亲情关,在思想上层层设防,筑牢抗腐防变防线,提高廉洁自律能力。我们要持续保持对党规法纪的敬畏心,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自我警省能力,以自律的态度、平静的心态、简朴的作风,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反腐防变的钢铁防线。我们还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四、共青团干部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主动作为、服务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担当和斗争是一种责任,敢于负责才叫真担当、真斗争;担当和斗争是一种格局,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更为可贵。”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传统工作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严峻,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既要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同一切事关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错误言行、错误论调和不良倾向作斗争;又要善于“磨剑”,沉下心来,坚决与自身“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作斗争。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担当作为就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决不能坐而论道、光说不练。作为高校共青团干部,我们不仅要敢闯敢试,敢于直面各种矛盾、困难和挑战,还要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付出真情、真心和真诚,努力把立德树人工作干好、干细、干实,争做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和新时代的“大先生”。
【原文链接】http://sdnu.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html?doc_id=387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