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教育学部“融爱未来”实践团队启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构建了本硕博三级联动的志愿服务人才体系,吸引了学校众多青年志愿者的响应。他们奔赴乡村大地,开展融合教育主题服务,为乡村特殊需要儿童送去温暖与希望。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地域覆盖范围广泛,东至福建龙岩,西至甘肃兰州,南至四川泸州,北至宁夏沙坡头。截至目前,已覆盖全国18个地市、31个乡镇(村)社区。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的理念,在广袤乡村大地上播撒融合教育的希望火种。

在实践过程中,“融爱未来”实践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赋能乡村教育,助力特殊需要儿童成长。团队独创“GAS教学法”,融合游戏、艺术与情境,为特殊需要儿童量身定制多样化教学活动。志愿者们深入乡村社区,通过趣味性、互动性强的课堂设计,引导特殊需要儿童在游戏中感知世界、表达情感,挖掘并展现他们的童真与潜能,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同时,实践服务团队面向非特殊需要儿童、家长及教师,广泛开展绘本讲读及融合教育理论宣讲活动。团队精心遴选《小笛和流泪的橘子》《我和我的阿斯伯格超能力》等有关特殊需要儿童主题的绘本,通过生动的讲读引导大家理解并尊重“与众不同”的朋友。志愿者们还围绕融合教育基础知识、实践案例向乡村教师与家长普及科学理念,致力于为乡村特殊需要儿童营造更具包容性、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此外,团队还通过实地调研倾听乡村融合教育的真实声音。采用一线教师访谈与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乡村融合教育的困境与所需的支持。志愿者们深入乡镇(村)学校,实地走访,与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在融合教育实施中的困惑与需求,并收集真实数据。在甘肃、宁夏、四川等地的走访中,志愿者们深刻感受到基层融合教育的挑战与坚守,也更加坚定了将专业所学服务于乡土教育、推动融合理念落地的初心与信念。

从城市到乡村,从课堂到田野,“融爱未来”团队的志愿者们用青春脚步丈量教育沃土,希望将融合教育的微光汇聚起来,照亮更多乡村特殊需要儿童的未来。目前,“融爱未来”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持续推进,后续还将继续拓展相关活动,进行深度调研,力求在广袤乡村中播撒更多理解与温暖,让特殊需要儿童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为乡村融合教育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审核人:孙建
编辑人:魏丫茹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aSObIvvl5f2SRT1zmL8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