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29日 ,第14届研究生支教团6名队员于萌、张婷、于彩秀、纪晓丽、孔亚琴、王淳在支教重庆市荣昌县近一年后,回到学校。一年间,支教团6名队员已经与当地父老乡亲和学校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义:他们本着“用一年时间,做一辈子难忘的事”的宗旨,在重庆市西南部的荣昌县,用青春和热情,以坚持与执着,谱写了一曲曲温情与动人的歌谣。
敬业乐群博学笃行
第14届支教团6人分别到荣昌县3所中学支教,一所在县城,另两所中学坐落在乡镇。到岗后,他们很快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但是,由于对学校、学生情况不甚了解,只是按照惯常的习惯上课和布置作业,加之学生讲当地方言,对普通话不熟悉,导致他们与学生交流很不顺畅,支教工作困难重重。比如,新课改在山东已经进行近10年,支教队员们基本是在讨论、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成长的。但是,支教地重庆的中学教育还停留在“满堂灌”的状态。因此,队员们进行提问、引导式教学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回应他们,授课效果不理想。发现问题后,支教队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一方面,他们尽力去了解和学习重庆方言,确保与学生交流畅通。住在学校的张婷,就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向校工学习方言,并很快能说一口流利的重庆话。另一方面,他们调整授课方法,开始了针对性极强的准备工作:队长于萌因跨年级教学,备课常至夜里十二点;队员纪晓丽则拜支教学校备课组长为师,听课评课,解决了很多课堂上的棘手问题;担任班主任的王淳原本学的是数字媒体艺术,因改教英语,每天早晨6点就起床,练习英语发音。在实际授课中,他们注意降低授课难度,在授课内容上做到从易到难,增强趣味性,以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改变方法后,授课效果明显改观,他们也收获颇丰:孔亚琴取得县“庆五四”文艺汇演优秀节目指导奖;纪晓丽获支教学校“多媒体”授课大赛一等奖、所教物理名列2013年上半年校期中考试平行班第一名;王淳获校班主任技能大赛第二名;于萌教授语文课的班级是基础很弱的两个班之一,但经他的鼓励式教学,所教班级期中考试语文成绩比另一个班平均分高出20多分……支教队员的成绩让山东师范大学在当地美誉度极高。
志愿服务 奉献爱心
支教团除在各自学校担任教师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志愿行动,并坚持每月到结对子的贫困小学——天星小学举行关爱活动。
一年时间里,他们依托前一届支教团申请的由团中央资助的“七彩小屋”多功能教室,开展了“艺术熏陶日”活动,辅导小学生学习唱歌跳舞绘画;举行了“走进端午节”活动,向小学生讲解与端午节相关的知识,与小学生一起包粽子。他们还组织开展了针对天星小学的爱心活动:捐助“麦田”爱心字典,举行趣味运动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故事会、“寻找身边的雷锋”班队会、“‘中国梦校园心 家乡情’征文大赛”、“健康卫生伴我行”防疫宣传等活动;同时,支教团成员还积极联系母校各单位及爱心社团,并与文学院常青藤基金会共赠防寒用品、与山东师大附中一同募集爱心图书100多册;完成了校团委“高校学院——地方中学”结对帮扶项目。经过我校3届支教团的工作,天星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已配齐了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及较为齐全的体育器材。
2012年12月,由我校团委指导,支教团申报的“鸿雁——农民工子女与在外务工父母沟通计划”的志愿者公益项目在全国五百余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主办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公益圆梦行动”资助奖励。于萌作为代表赴北京参加了颁奖典礼并成为4个发言代表之一。目前,依托“鸿雁计划”,支教团在服务地中小学广泛开展“鸿雁——写封家书”活动,共邮寄信件近500封,并已陆续收到部分家长回信。
支教队员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工作态度,甘于奉献甘于付出的志愿者情怀,得到了上级分管单位、服务地群众、支教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多次被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志愿者网、西部计划志愿者网、中国教育新闻网、重庆志愿服务网等新闻媒体报道;共青团重庆市委西部计划电子杂志、荣昌县电视台也先后对支教团进行了专题报道;队员们所教的高三毕业生,有多人表示要报考山东师范大学……在重庆,在渝西,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正作为一个品牌被认可,且得到越来越多的赞许。